?
中新浙江網
論壇開始,當主持人問在座學生多少人有創業的想法時,一大半人舉起了手。“大學生該先創業還是先就業?”“企業老總更看重專業人才還是綜合性人才?”“合伙創業好不好”……一個個問題拋向兩位風云浙商,學生們都是有備而來。直到論壇結束,很多學生還不肯走,把兩位浙商團團圍住,開小灶繼續交流。
浙江大學學工部部長費英勤告訴記者,今天的在校大學生,面臨著就業的壓力、激烈的競爭,很多人有創業的沖動和愿望,但他們缺乏對創業的感性認識,看到的大部分是成功美好的結果,容易盲目樂觀。
與此同時,記者采訪中了解到,越來越多的浙商,在企業做大做強后,心懷深切的社會責任感,他們愿意將自己的創業心得、財富觀念,與后來人分享。為此,本報和浙江經視、浙江大學學工部聯合推出了“風云浙商浙大創業論壇”,我們將陸續將歷屆的風云浙商請進大學校園,給準備創業的大學生傳授一些創業的知識和理念。
凌蘭芳:成功創業要過四重考驗
凌蘭芳出生于上世紀50年代初,成長于70年代,沒讀過大學,出身國企,做的是最傳統的絲綢行業,“我兒子現在在西北大學學經濟,跟你們年齡差不多”——他像個父親一樣語重心長。說起創業,他說,經過四重考驗才有可能成功——有理念、有激情、有知識,還有一顆善良的心。
最困難時都沒欠銀行一分錢
凌蘭芳認為,創業需要有理念,“追求財富的人,那是求發財,不是創業。創業是把人生夢想展現出來,是個做人的過程。”凌蘭芳的觀點是要誠信、要和諧、要創新。“真正的企業家,沒有財富觀,只有價值觀,索取少之又少,貢獻多之又多,遇到災難的時候才頂得住。”
1995年,凌蘭芳公司買的一艘海輪,在山東附近發生事故,12個員工身亡。船沒有了,剩下的21個人,平均每人負債150萬元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凌蘭芳他們沒有拖欠過銀行一分錢。他和員工們每月只拿150元生活費,出差大家擠一個房間,睡地板吃方便面度日,以至于他“現在看到方便面就哆嗦”。雖然是國有企業,實在沒錢的時候,他們還從自己家里拿錢給企業還貸款,“一個人有兩條生命,誠信如果缺失,這個人在社會上就已經沒命了。”凌蘭芳說,誠信,這是創業必備的品質。
和諧,則是對社會、自我采取的融合態度:非常注重自然環境的保護,不虧欠他人和自我。誠信和和諧這兩種品德,不是一蹴而就的。“你們在浙大讀書,已經是在創業——因為你們應該在學校里鍛造這兩種品德。”
創新,其實是一種整合資源的能力。“把眼前具備的資源,通過創業理念、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整合起來,就能發揮意想不到的效果。孫德良就是不經意間、在同學處躲雨時偶然發現一抽屜化工行業的客戶名片,從而引發了創辦中國化工網的想法,并最終成為中國網絡第一股。”
最害怕太陽下山
當有人問凌蘭芳最害怕什么,他說最怕太陽下山——那代表一天又過去了。“如果年輕10歲,我會更有激情。我每天都覺得有做不完的事。”凌蘭芳感慨地說。
“我小時候也把人生規劃得很好,也想念浙大,但命運讓我與上大學無緣。你們正在規劃自己的創業理想,但跨出第一步后,或漸行漸遠,或失之交臂,甚至背道而馳的時候,是否仍能保持創業的激情?這就是能否成功的關鍵。有了理念,但沒有樂此不疲的激情,創業仍然會成問題。所以,準備創業的人,要有‘天生我才必有用、天將降大人于斯人’的信念和決心。一旦激情減退,危險就可能到來。”
對企業有用就是人才
在學校,學生最大的任務是學知識。“不管你學什么,只要對企業有用的,就是人才。中國人才不是多了,而是少了。”凌蘭芳說。
讀書時,包括后來邊工作邊讀夜校,每次考試,凌蘭芳從來沒拿過第二名以下。“要做就要做最好。寧愿少參加一門考試,也要爭取考的每一門都拿最高分。”
善良的人才能成功
智商、情商、膽商,當然也是創業所必須的。但是成功的企業家還應該擁有善商——孝敬父母的人,才可能做好事業。
“我一直把員工稱為我的兄弟姐妹。因為文革時期我被打倒,在我沒飯吃的時候,他們給我送來地瓜、菜、飯,安慰我,鼓勵我別灰心,讓我感覺到人性的光輝。所以,我一直對自己說,要慈善,要創業,一定要抱團前進。”
翁南道:會整合,會分享,會學習
翁南道1988年畢業于浙大計算機系,1993年下海創業。“可能是當時創業的機遇好,只要稍微努力一下就會成功;也可能是因為小時侯吃的苦比較多,創業的艱辛對我來說算不上什么。”翁南道說,他覺得自己還是比較輕松,至少每天能保證兩個小時打網球。
要有好團隊
翁南道曾經收購過好多小公司,收購的標準很簡單:有沒有一個好的團隊、有沒有好的創意、能不能產生利潤。翁南道把公司分為大圈中圈小圈,大圈自己把握方向,中圈讓高層去創新,小圈子就是所有員工,給他們自由創造的空間。
很多人對創業有誤解,覺得一定要單干才是創業,其實在一個公司里成長也是創業的歷程。
不久前,翁南道讓四個年輕人做一個新的門戶網站,其中兩人還是在校實習生,三個月他們就順利完成了任務,翁南道非常滿意。在他眼里,公司應該培養每個員工創業的意識和欲望,才能激發他們的潛能。
整合資源是一種能力
翁南道很喜歡打網球,他的網球教練是浙大校網球隊的學生,面臨著畢業找工作的困惑。翁南道建議他去開一個網球俱樂部,并承諾幫他介紹一些企業家朋友去打球,“這樣,他一個月打球就有2萬元收入;再做一些相關服務,比如賣網球、飲料,還能掙一點;再想個點子,整合一下這些企業家,會有更多機會。但最后這個學生還是回上海找了份安穩的工作。”
翁南道說,這個上海年輕人比別人優先占有了資源,但他不懂得整合,是一種遺憾。現在年輕人有的是知識,要學會及時把自己的知識轉化為財富。
要舍得與人共享
很多人覺得創業最大的障礙是沒有資金,翁南道卻指出,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天使投資人,拿著大把資金找投資項目。所以,創業需要的是有頭腦,有創意。
怎樣才能獲得創業資金、找到合作伙伴呢?翁南道認為,最重要的擁有一些基本素質,愿意舍得與人共享。“看人其實也很簡單,就是看他的道德底線。如果身邊的人都反應這個人不錯,又有好的項目,我就愿意給他投錢。”
看小說、打游戲也是積累
翁南道反對大學生休學創業,在他眼里,大學生活看似平淡無奇,但工作后就會發現,很多人際關系是大學時建立的。“跳過這樣一段人生經歷會很遺憾。”翁南道覺得,學生還是應該以學習為主,扎實、豐滿地過完大學生活,包括談戀愛。
頤高集團每年也會有大四、大三甚至大二的學生來實習,“那是在完成學業的基礎上,有時間、有興趣去做這個事。”大學時應該盡量吸收各種知識,培養學習的能力,專業不重要。“我建議大家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:所有的選修課都去學,喜歡看小說的就去看小說,喜歡玩游戲的就去玩游戲,提高非專業的知識能力。”
創業問答
問:你們選人最看重什么?
翁南道(以下簡稱翁):一個人是不是能合作,一看人品,二看能力,三看想法。至于資金,是次要的,社會上有大把的天使投資人。
一個人,只要身邊的人都能評價他“還不錯”——比如能幫同學打飯、能幫寢室里的人打水、熄燈后樂于參與室友聊天……都能看出一個人的品德。
問:很多同學都有創業的緊迫感。一畢業就創業嗎,還是甚至在校就創業呢?
凌蘭芳(以下簡稱凌):我主張先就業再創業,或者邊就業邊創業。當然,如果你父母有萬貫家財,當然可以選擇馬上創業。但如果你的父母是下崗職工,你就應該先就業,掙錢貼補家庭,同時在就業中學習,有機遇再創業。環境決定創業的背景是不同的。
問:我是學旅游管理的研究生,想在餐飲行業創業,請問有沒有前景?
翁:研究生就不應該去傳統行業,餐飲行業競爭慘烈,是紅海中的紅海。如果一定要做,就要創新,做文化,做特色主題餐飲。但餐飲行業必須有大資金支持,進入門檻比較高。
凌:你的選擇非常正確,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狀元。你是研究生,說不定就能在這里發現一片潛在的藍海,顛覆傳統的餐飲業。傳統行業和新興行業之間并沒有絕對的壁壘,越是民族的,越是世界的;最傳統的,往往是最時尚的。關鍵是在傳統行業中如何整合資源——如果每件事都有標準答案,為什么不用電腦來替代企業家?就是因為企業家能夠面對、處理市場的不確定性。
問:國內餐飲企業為什么做不過肯德基?自主創業,是不是很多行業都很難超過外資企業?
翁:中國的小肥羊,已經在全國各地開了900多家分店,還開到了國外,并且快上市了。人家外企已經發展了100年,而我們才10年。中國正在融入世界,中國餐飲企業的潛力很大。
凌:國外的商業模式確實曾給我們啟迪。但是,外資企業一樣受到中國市場發展的挑戰,他們也不是神仙。憑中華民族的聰明,一定能做得很好。
問:那么,如何尋找適合自己的商業模式?
翁:現在,業態之間競爭并沒有秘密。關鍵是對戰略、資本、管理的組合——拷貝、粘貼、修改,加1%的創意,就能產生人家暫時不可模仿的核心競爭力,就是模式.
轉摘自<<錢江晚報>>
浙ICP備11032946號 頤高集團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全國統一客服熱線:400-655-0120